摘抄文案网-为你提供生活中的经典文案

摘抄文案网-为你提供生活中的经典文案

名段及赏析-推荐38句

59

1、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2、“京派”的作家大多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也就是说,他们同20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一样,虽然生活在都市(如北京),但他们的创作内容却与生活的城市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主要以家乡生活背景为主。比如,废名主要写家乡湖北黄梅的生活,沈从文则以家乡湘西生活为题材,芦焚也主要描写家乡河南的题材,后来被称为“京派的最后一位传人”的汪曾祺,也是主要以家乡江苏高邮的人和事为题材。惟一特殊的是萧乾,他的《梦之谷》等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但是,这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北京人,北京也就是他的家乡,而且,他的作品仍然是以“童年视角”为出发点的,在本质上与“乡土文学”和其他的京派作品并无相悖之处。因此,在京派的作品中,一般是读不到“京味”的,即使是萧乾的作品也不以“京味”为特点。

3、问题不在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卢梭

4、你什么也舍不舍牺牲,结果你什么也得不到,由于你一心追逐你的欲念,结果你是永远也不能够满足你的欲念的。----卢梭

5、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但他不是京派的作家。最大的两个特点就在于它的地域性和政治倾向性(即态度)。京派的态度以沈从文的主张为代表,即对广义的海派的批判立场。虽然,左翼文学与新感觉派和鸳鸯蝴蝶派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但是,京派对他们的态度是一致的,而且,京派的创作既不同于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也不同于左翼文学。

6、沈从文是“京派文学”的杰出代表。

7、京派指的是一个文学流派,京味指的是一种文学风格。京派与京味无关,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概念。

8、在作者的笔下,春是娇媚的,夏是热情的,冬是冰冷的,只有秋是最成熟与稳重的。

9、我们之所以产生嫉妒的心理,是由于社会的欲望,而不是由于原始的本能。----卢梭

10、“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轻松,一样的自由。”

11、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性的。它并不是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缪见。……若是你开头什么也不教,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让·雅克·卢梭

12、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秋天的温和、沉醉、成熟、韵律。

13、文章最后感叹到人们常在意春天的美好,却总忘记秋天的“华丽、恢奇”。

14、烟气轻盈,缥缈、变幻莫测。

15、老舍与沈从文同样关注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而老舍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北京的认识和表现!

16、上帝造就了我,而我却将模子打破----卢梭

17、主要是表现自己沉浸在“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秋之中。

18、这句话是作者对古代诗词中秋的评价的阐述。

19、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高尔基《时钟》

20、这句点睛之笔使文章发人沉醉,韵味意长。

21、老舍是智慧、风俗型的作家。

22、“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京派”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他们对儿时的乡土生活的怀念,是形成他们创作具有田园牧歌风格和抒情小说特征的主要原因,并因此而与“京味”小说划开了界线。

23、“秋天,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凄草。”

24、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他的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北京的市民生活和风俗,被看作“京味小说”的源头,成为了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

25、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26、经典的《爱弥儿》语录摘抄

27、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调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

28、接着,作者又将秋天之美深化,突出表现初秋之美。文中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突出了初秋美的特点。“初秋的温和,如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

29、无论何物,只要出于自然的创造,都是好的,一经人手就变坏了…………我们所有的智慧,都脱不了奴隶的偏见。我们所有的习惯都在奴役着我们,束缚我们,压制我们。文明人从生到死都脱不了奴隶的羁绊。----卢梭

30、之后,作者又将文章回归到开头意境,不过这次的意图与上节大不相同。

31、正真爱情的娇艳是更加微妙的,打扮的方法是完全的不同。----卢梭

32、如果你不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决不能教出聪明的人来。----卢梭

33、赏析《秋天的况味·林语堂》作者在文章开头,并没有开门见山的大肆渲染秋天之美景,而是通过一段香烟烟气的描写,把读者带入秋天那宁静、淡泊的气氛中。

34、好进一步描写自己的感受含蓄、婉约,也许这正是作者的风格,他并没有明说,而是比喻成“慢为熬炖回锅肉,古老却完整的旧字典,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大书法家苍劲雄浑的笔迹”。让读者自己慢慢去品味。

35、这看似与作者爱秋的思想相悖,但经过作者进一步与其它三季对比描写之后,却显出秋的古气磅礴。

36、老舍小说显示出浓厚的市民特色与地域文化性。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老舍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几乎可以包罗现代市民阶层生活所有方面的广大的“市民世界”。而构筑起这个市民世界的支柱,正是作者用“文化”分割出来的三种类型的市民形象: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正派市民。老舍在执著地描写“城与人”同时,始终在做着“挖根”的工作,无论是早期的《二马》和《离婚》,还是后来的《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他都一直关注着与民族性问题有关的文化批判,而这种批判都是通过他的作品的“人文景观”,即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实现的,因此,与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采用的对现实社会进行阶级分析的方法不同,他关注的始终是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在这一讲的题目中所说的“老舍的创作视点”。对老舍来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这就是老舍的基本的创作视点。这一视点既决定着老舍小说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也决定着老舍作品的独有的特点。正因为他的“俗”,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经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使他远离当时的“新文艺腔”,使他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成为了“乡土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同时,也正因为他重视文化对人性与人伦关系的影响,决定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也决定了他的批判不同别人的批判。比如,他通过对自己最擅长的人物--骨子里仍然是农民的老派市民的批判,来实现自己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的批判。

37、作者把自己的思绪比作轻烟,巧妙体现出心中无限的遐想,打开了文章的内容,从而引出对秋天的感悟。

38、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极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它特有的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卢梭